![]() |
苏北大鼓《虞姬辞楚》??(资料图)?? |
作为全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的最后一个赛区,长治赛区的比赛虽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比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却值得创作者思考。
个别节目豪华的舞台布景,庞大的演出队伍着实让评委有点伤脑筋,不禁提问, “这还是曲艺吗?看着像搭了个大舞台在唱大戏” 。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评委吴文科看过比赛后,特别强调了专业导向的重要性。 “一些作品,本子创作跟不上,表演不到位,即便是花再多的钱把导演请来,打造舞台效果也弥补不了太多。仅仅是靠那些花里胡哨的外包装,瓤吃起来不好吃,也没用。钱都花在舞台上了,编曲伴奏唱词才是作品好坏的根本,所以还是要守住底线。 ”吴文科一席话是希望创作者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参赛节目中,有的节目伴唱多达22人,有的主要表演人员多达15人,这些人大多是摆设,对于节目的整体效果没有太明显的提高。单弦表演艺术家、评委张蕴华表示,“这样一创新,就失了曲艺短小精悍、文艺轻骑兵的本身” 。其实,两三个人能完成的作品不需要那么多人上台凑数。这让长治市曲协主席蔡建民回忆起第五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评奖时参评的一个节目, “有个节目光伴舞就有30多人。当时就有评委开玩笑说,这样的节目还是让舞协去评吧” 。那次或许是刹住了伴舞之风,可没刹住伴唱之风。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曲艺家、评委李立山一语道破玄机, “这样的节目从好的方面讲是为了增加舞台视觉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其实是演员自信心不强” 。
相反,长子鼓曲《腊月天儿》的表演就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就一个女演员刘引红加伴奏,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却把腊月里人们早早期盼过年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扫屋子做丸子放鞭炮贴对子,用了最接地气的方式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个节目没有一大群伴舞,也没有伴唱,却把整个舞台给唱满了,这样的节目才应该鼓励。张蕴华认为,刘引红从语言上,唱腔上,从女演员表演的风格上都能代表山西的特色。虽然是一部新作品,但表演却很老到,唱词的文学功底着实很强。女演员不温不火的样子也很能代表山西人的性格。总政话剧团团长、评委王宏说,苏北大鼓《虞姬辞楚》的表演者把握得也很好,别看整个舞台就他一个人也没伴奏,他自己打鼓打板。但是节奏、表演都拿捏得不错,很抓人,是个很优秀的演员。李立山也对牛崇祥的舞台驾驭能力表示认可,在曲艺韵味上的展示也很丰富,声腔创作上也有提高。
蔡建民谈起了平日指导创作中的苦恼, “很多次‘排活’总是因为在形式创新上煞费头脑” 。蔡建民说,“传统鼓曲的创新到底如何搞,其实还是需要大家支招,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那种一个人在台上表演的节目可能多少有些单调,怕观众不爱看。如何能既保持了曲艺的原汁原味,又能做到吸引观众,的确有点难把握” 。王宏提到北京曲艺团有个节目,也用伴唱,但是那几个拿着八角鼓的男孩承担的是伴奏的工作,唱的是牌曲,低沉的声音搭配女腔的主唱相得益彰。李立山借用了梅兰芳大师的一句话“移步不换形” ,还是咱们演员的功力达不到。李立山说,“现在的观众欣赏水平提高了。功夫到了还能镇得住场子,功夫差点的只能靠形式上丰富一些弥补。曲艺讲究的是跳进跳出,一人饰多人,这才又见功力又有效果” 。
比赛中除了一些优秀的演员颇为令人欣喜,也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学本子。除了上文提到的两部作品外,二人转《清心汤》、河洛大鼓《账》都是很受评委肯定的好文本。王宏认为,尤其是《虞姬辞楚》 《清心汤》说的虽然都是老故事,但却在原有的老素材上进行了开掘,并赋予它今天的精神风貌,对于经典故事有了不同的解读,增加了文学色彩和抒情色彩。虞姬和西楚霸王两个人物都是经过重新塑造的,这点特别值得赞赏。 《腊月天儿》的生活气息、曲艺味道扑面而来,细节描写特别到位,没有一句大话、空话,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貌。据了解《清心汤》的文学脚本是经过四个讨论会修改打磨出来的。
王宏表示,无论是《清心汤》《虞姬辞楚》对传统经典段子的现代解读,还是一些对于表演手段的探索,都归结为创新两个字,无论是何种题材都要与时俱进,要有所突破。王宏说,一个优秀的曲艺演员要有说新戏?新戏,塑造新人物的能力。所以对一些唱老段子的人,尤其是从开蒙就学起的段子,要有更严格的要求,你的创新点在哪,你要比说新书“绝”的程度要更高。比如唱新段子的演员有些地方可以原谅,唱老段子的就不能原谅。
不少专家表示,有的节目在报题上的自我判断也有失准确,报的曲种是兰州鼓子,节目却更像表演唱,有些二人转的节目有点小品戏的倾向。当然这方面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在节目创新上的探索,不过这样的探索之路就走偏了。
(转自中国艺术报/丁薇)
票务代理:永乐票务
订票电话:4006-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