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场《红楼梦》 钱惠丽磨就徐派“宝玉”

  一位戏曲演员要走多远、走多久,才能完成从传承到创新的跨越?上海越剧院徐派传人钱惠丽的答案是:30年,1200场《红楼梦》。

  

??


传统艺术要传承,离不开传人的努力。“钱惠丽现象”由此引发评论界高度关注。日前,钱惠丽表演艺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专家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循源与求变,是她艺术道路上的两个关键词。作为当今舞台上最杰出的徐派传人,钱惠丽为在守成与创新间寻路的传统戏曲,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范本。

  几十年坚守,用心血侍奉传统流派

  说钱惠丽是通过1200场《红楼梦》磨出来的,并不为过。她自己回忆说,从1980年在诸暨越剧团开始,演过的《红楼梦》既有经典版,也有大剧院版,还有电影版、电视版以及各种“红楼”折子戏,做了30多年的贾宝玉,几乎把自己的名字和贾宝玉连在了一起。

  “下功夫死学,讲究技法,扎实严谨。”上海剧协副主席马博敏这样评价钱惠丽对于徐派的态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能成为继徐玉兰之后,越剧舞台上观众最认可的贾宝玉。从这点上说,“钱惠丽首先是流派艺术的忠实传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这样表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钱惠丽代表了这样一批人:他们以全部的生命、所有的能量投入到流派的继承中,甚至是用心血侍奉着流派。”

  在戏曲界有些人恨不能一口气把传统吹跑的时候,钱惠丽对于传统几十年的坚守,显得难能可贵,尤其是对于越剧而言。傅谨说:徐派1940年才开始创立,钱惠丽几乎是第一代自觉和全面的传人。“如果没有他们这批人认真地学习、忠实地模仿,那么越剧的流派大概就没有了。”

  传承式求变,为流派开拓新的增长点

  但守成并不是钱惠丽的全部。经过1200场《红楼梦》的磨练,她真正掌握了徐派艺术的精神本质,从而有了创新求变的底气和资本。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家龚和德评论说,钱惠丽在传承的同时,为徐派艺术开拓出了新的增长点。

  什么是徐派艺术新的增长点?上海剧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以《双飞翼》和《甄


来源:购票通 阅读量:5014

微信服务号

×
点击更换
未注册过的手机号将自动创建购票通账号,且代表您已同意《购票通用户协议和隐私条款》